泰安众邦口腔陈浩医生:10年匠心守护您的牙齿健康
在泰安泮河小镇的街头巷尾,提起看牙这事儿,不少街坊个想到的就是众邦口腔的陈浩医生。从医十年来,这位总带着温和笑容的主治医师,已经用他的医术和细致的服务,成了许多家庭信赖的"牙齿管家"。
从到诊所的坚守之路
1989年出生的陈浩医生,骨子里透着山东人特有的踏实劲儿。当年从山东大学毕业时,同窗们有的选择去大城市发展,有的转行做了医药代表,他却一头扎进了牙科诊室。在山东大学第属医院进修期间,经常为了琢磨一个疑难病例在诊室待到深夜,连值班护士都打趣他"跟牙模子较上劲了"。这十年的临床打磨,让他对镶牙、种植牙这些技术活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去年有个从县里来的老爷子,满口牙都松动得,连稀饭都喝不利索。陈浩医生没有急着推荐高价种植方案,反而花了三周时间帮他调整临时义齿,等口腔环境稳定后才做修复。老爷子现在逢人就夸:"陈大夫不像某些诊所,上来就让你种满口牙。"
做治疗就像做手艺活儿
在众邦口腔的诊室里,陈浩医生的工具台总是收拾得格外齐整。他说这和年轻时跟着老学的习惯有关——"器械就像战士的枪,得时刻准备着"。别看现在做种植牙驾轻就熟,刚接诊那会儿,为了找准种植体角度,他常在下班后对着模型反复练习,有次练得太投入,竟忘了门诊早就锁了门。
正畸治疗考验医生的耐心。有个初中生患者戴着牙套总喊疼,家长都打算放弃了。陈浩医生连着三周每天通电话询问情况,后发现是孩子偷吃硬糖把托槽弄松了。他不但没责备,还用动画片里的角色打比方教孩子保护牙套,现在这孩子倒成了诊所的"小小牙科宣传员"。
把术语变成家常话
在泮河小镇住的大多是老街坊,陈浩医生早就练就了"翻译"本事。见着大爷大妈来,他能把"牙体牙髓治疗"说成"给牙齿杀神经",把"咬合重建"解释成"让上下牙握手言和"。有次给菜市场阿姨看牙,老人家紧张得直攥衣角,他指着牙片说:"您看这颗牙就像房子漏雨,咱们先补补,实在不行再考虑拆迁重建。"逗得候诊区笑成一片。
现在诊所的年轻医生常跟他取经,问怎么让患者放松。他总笑着说:"你想想小时候怕打针,医生要是板着脸,针还没扎先吓出一身汗。"这话糙理不糙,现在众邦口腔候诊区放着象棋盘、老花镜这些小物件,都是他跟护士长琢磨出来的"解压法宝"。
十年如一日的前行
别看现在技术娴熟,陈浩医生每年仍要自费去参加三四次培训。去年学的新式矫正技术,今年已经成功帮二十多个孩子改善了牙齿问题。有同行开玩笑说他"太较真",他却觉得:"咱干这行就像汽车保养,技术更新这么快,不学习就是在耽误患者。"
每天下班前,他总要把当天病例再捋一遍。护士小张说有次看见他晚上九点多还在查资料,问起来才说白天有个患者的牙片看着"不太对劲儿"。这份较真换来的是十年零投诉的记录,诊所墙上的锦旗里,有面绣着"牙好胃口就好"的接地气,是小区早餐店老板送的。
如今在泰安牙科圈,提到陈浩医生,同行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但对他来说,大的成就感还是看见患者治好牙后露出的笑容。就像他常说的:"牙齿虽小,可一日三餐离不了。能把这份工作做到问心无愧,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