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口腔修复38年——走近西安联邦口腔医院米延玲医生
早上九点,西安联邦口腔医院的诊室里,米延玲医生已经开始了当天的个患者接诊。这位戴着细框眼镜的女医生说话温和,检查动作轻柔,时不时停下来询问患者的感受。谁能想到,这样细致的问诊背后,是整整38年临床经验的沉淀。
一、从大学到联邦口腔的坚守之路
米延玲医生的履历在业内堪称亮眼。作为原第四大学口腔医院特诊科,她在医院积累了丰富的复杂病例处理经验。2010年后,她选择加入西安联邦口腔医院,将医院的严谨作风带到了民营医疗机构。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离开体制,其实在哪工作不重要,能帮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才关键。"米医生这样解释自己的职业选择。在联邦口腔的这些年,她依然保持着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的习惯,确保有充足时间准备当天的诊疗方案。
二、38年练就的"全科式"修复专长
不同于年轻医生的专科化发展,米医生的技术体系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既能做精细的牙齿美学修复,又能完成复杂的咬合重建,还能熟练开展种植手术。这种"全科式"的能力,正是长期临床实践打磨的结果。
- 牙齿修复:擅长利用嵌体、全冠等技术牙齿形态功能
- 咬合重建:对于长期缺牙导致的咬合紊乱有独到解决方案
- 美容修复:注重在功能的同时达成自然美观
- 种植义齿:主张"适度种植",严格把握适应证
三、患者口中的"三不"原则
在候诊区随机询问几位老患者,提到米医生时出现频率高的评价是:"不着急、不将就、不夸大"。
62岁的张阿姨分享道:"我做过三次假牙都不合适,米医生花了两个多月慢慢调整,现在用了五年都没问题。"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诊疗风格,在追求效率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陕西省保健委员会组成员,米医生还定期参与基层医疗帮扶,将多年经验给年轻医生。"技术要传承,医德更要传承"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四、身份背后的温度
除了临床工作,米延玲医生还担任着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委员会常委等学术职务。但在患者面前,她更愿意做个耐心的倾听者。
护士长透露了一个细节:米医生的诊室总是备着各种牙齿模型,她用这些道具向患者形象解释治疗方案,"让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能听懂问题"。
如今已近退休年龄的米医生,依然保持着每周四天半的出诊频率。"只要还能帮患者解决问题,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这句话或许能概括这位38年口腔修复医师的执业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