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种植牙医生赵彬旭怎么样?10年老牌医师的真实工作日常
早上8点半,西昌春城口腔门诊部的灯已经亮起。穿着白大褂的赵彬旭医生正在消毒区仔细检查器械,这是他坚持了10多年的职业习惯。"很多患者怕看牙,其实规范的操作流程能大限度降低不适感",说话间他调整了一下口罩,眼角露出温和的笑纹。
这位年近40岁的口腔医师,已经在牙科诊疗一线工作了4000多个日夜。从医院到门诊部,经他手完成的种植牙手术超过2000例,帮无数人重新获得咀嚼的自由。而鲜少有人知道,这个现在手法娴熟的医生,当年次操作拔牙手术时,紧张得白大褂后背全湿透了。
从学士到实践派的成长轨迹
赵彬旭的办公桌上摆着两本翻旧的书,《口腔种植学》和《微创牙周治疗》,书页间夹着各种颜色的便签。"在那会儿总觉得知识都在课本里,真正工作才发现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考题。"他坦言,刚毕业在医院轮转时,曾为某个复杂根管治疗反复琢磨到凌晨。
比起""称号,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临床手工匠人"。每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的习惯保持了整整十年,门诊储物柜里整齐码放着三十多本继续教育学分证书。去年赴德参加种植牙高峰后,他改良了即刻负重种植的术后护理方案,将患者期缩短了整整一周。
治疗背后的细节哲学
"很多人以为看牙必然遭罪,其实现代牙科完做得更舒适。"赵医生治疗台上永远备着加热过的漱口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能让冷刺激敏感的患者放松不少。护士小刘记得有个害怕钻头声的高中生,赵医生特意准备降噪耳机,边操作边提醒"接下来会有一点震动,像手机振动差不多"。
在牙周治疗方面,他推崇"毫米级"精细处理:"牙龈就像丝绸,粗暴拉扯会留下隐形损伤。"有次为80岁的李阿姨治疗,他花了平常两倍时间分层清理牙结石,只因注意到老人家的凝血功能稍弱。
种植牙之外的日常
门诊预约本上,赵彬旭每周三下午都空出两小时。"这是留给老患者的复查时间。"他解释有些种植牙需要长期跟踪维护。去年有位从县里来的张大哥,种牙后每三个月准时复诊,今年终于能啃动苹果时,硬塞给他一袋自家种的花椒。
下午茶时间常见他端着马克杯在走廊踱步,其实是在观察患者的咬合习惯。"前牙美学修复不能只看静态,大笑时的肌肉牵动、说话时的微表情都是设计依据。"这种观察法让他设计的贴面成活率保持在较。
真实存在的医者温度
有年轻同事好奇问他为什么坚持手写病历,他展示泛黄的工作笔记:"女士左下7号牙对柠檬味消毒剂过敏,记录在2015年4月..."翻到新页,是昨天刚记的"建筑工人周长期咬硬物,修复体需加强抗折性"。
傍晚6点的候诊区,后一位患者正对着镜子查看新做的全瓷冠。赵医生撑着腰了下颈椎,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口腔模型——那是个需要特殊设计的病例,他准备带回家再琢磨琢磨。门外,西昌的晚霞正染红春城路的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