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乡看牙找赵普医生怎么样?10年老医师的真实工作日常
早上八点,新乡小白象口腔医院的灯已经亮了。赵普医生习惯提前半小时到诊室,整理器械、查看当天预约患者的资料。这个动作,他重复了三千多个日子。
从北京上海回到新乡的牙科医生
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说话带着河南口音的赵医生,曾在北上广多家口腔机构工作过。用他的话说是"学了本事,总要回家乡做点实事"。十年前刚毕业时,他也和所有年轻医生一样,在操作台前紧张到手心出汗。如今看他熟练地调整种植体角度,那种稳当劲儿,是上万次练习沉淀下来的底气。
上周有位来做种植牙的大爷,听说赵医生在北京待过,特意带着烤红薯来感谢:"咱新乡也有好牙医,不用跑大城市了!"赵医生笑着掰开红薯分给同事,转头又去消毒室准备器械了。
患者的牙齿就是他好的简历
在小白象口腔的走廊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中学生来复查隐形矫正,妈妈带着新摘的水果;退休教师做学修复,特意回来让赵医生看看使用情况。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藏着医患之间珍贵的信任。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赵医生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两种橡皮膏,一种给怕疼的孩子贴手指减压,另一种给紧张的患者握在手里。他说:"治牙不光是技术活,得先让人把心放下来。"
每天四小时手术台上的坚持
种植牙手术通常安排在上午,赵医生保持着一个习惯——术前必看CT片三次:次看骨骼条件,第二次规划植入路线,第三次模拟操作手感。有次同事发现他在休息室对着空气比划动作,原来是在预习复杂病例的操作流程。
"每颗牙都是独一份的。"他常对年轻医生这么说。去年有位患者在多家医院都被建议拔牙,赵医生花了三周时间做保髓治疗,现在那颗牙还好端端地发挥着功能。这种在他电脑里存了上百个,却从不当宣传材料,只说"该做的本分"。
把复杂的事情讲简单
在候诊区,经常能听见患者说"赵医生说的我能听懂"。确实,他从不用"骨结合""咬合重建"这类术语吓唬人。有次解释种植牙原理,他拿起订书机做比喻:"就像在墙里塞个膨胀螺丝,关键是找到结实的承重位置。"老人们听着直点头。
这种沟通能力可能源于他爱观察生活的习惯。上周教患者使用牙线,他掏出口袋里的跳绳:"看,这动作和用牙线多像?"把候诊区的人都逗笑了。
十年如一日的早间功课
每天清晨,当阳光刚照进诊室时,赵医生会做两件事:一是测试当天要用的麻醉剂温度,二是检查每把器械的阻尼感。有次护士发现他在用旧手机计时,问为什么不换新的,他说:"这个秒表震动节奏我熟悉,种牙时凭手感就知道该停。"
十年间,种植体更新了五代,矫治器换了三代材料,但有些东西没变——比如他总爱说的那句:"好医生不是手艺多炫,是让患者少受罪。"
下午六点,送走后一位复诊患者,赵医生又折回诊室。原来是要给明天初诊的老爷子画示意图,怕口头交代不清。灯光下,他画牙弓曲线的样子,和十年前那个在值班室熬夜练习的年轻人,依稀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