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真要命!关于牙体牙髓病的预防和治疗,你需要知道这些
半夜被牙疼惊醒,喝口凉水就钻心地痛,吃个饭都成了折磨——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不陌生。牙体牙髓病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常见原因,但很多人对它了解不深,甚等到牙齿烂到神经才想起来看医生。今天,我们就来这个让人又怕又忽视的口腔问题。
牙体牙髓病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疼?
简单来说,牙体牙髓病分为两部分:牙体疾病和牙髓疾病。牙体疾病主要指牙齿硬组织(比如牙釉质、牙本质)出了问题,比如龋齿、牙齿缺损等;而牙髓疾病则是牙齿内部的软组织(牙髓)发炎或感染,通常由的牙体疾病发展而来。
为什么牙髓发炎会特别疼?因为牙髓里充满了神经和血管,一旦细菌入侵引发炎症,牙髓腔内的压力就会急剧升高,神经,那种痛感就像有人拿锥子扎你的牙根,连止痛药都很难缓解。
哪些情况可能是牙体牙髓病的信号?
1. 对冷热敏感:喝冰水或热汤时牙齿刺痛,但过几秒又缓解,可能是龋齿或牙本质暴露。 2. 自发疼痛:没有刺激的情况下突然牙疼,尤其是晚上躺着更明显,很可能是牙髓炎。 3. 咬合不适:吃东西时某个牙齿不敢用力,可能有隐裂或根尖炎症。 4. 牙龈鼓包:牙龈上反复起小脓包,说明牙根已经感染,脓液在找出口。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别想着“忍忍就过去”,尽早检查才能避免问题恶化。
治疗:从补牙到根管治疗,到底怎么选?
根据病情轻重,治疗方式也不同:
轻中度龋齿:如果蛀牙还没伤及牙髓,清理腐质后直接补牙就行,树脂材料美观又耐用。 深龋或早期牙髓炎:医生可能会建议“盖髓术”,在接近牙髓的位置放保护材料,争取保住活髓。 急性牙髓炎/根尖周炎:这时通常需要做根管治疗,也就是俗称的“抽神经”。虽然很多人闻之色变,但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做到操作,治疗后可套上牙冠保护牙齿。 感染或牙齿无法保留:如果牙齿已经松动或根尖,可能只能拔除后选择种植或镶牙。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4个日常护牙建议
1. 刷牙要“面面俱到”:每天少刷牙两次,每次2分钟,别忘了牙龈边缘和牙齿内侧。 2. 牙线比牙刷更重要:牙刷只能清洁60%的牙面,牙缝里的残渣得靠牙线或冲牙器。 3. 别把牙齿当工具:咬瓶盖、撕包装袋会导牙齿隐裂,裂到牙髓就得做根管治疗。 4. 定期洗牙+检查:即使不疼,也建议每年洗一次牙,顺便让医生检查有无潜在问题。
关于牙体牙髓病的常见误区
误区1:“牙不疼就不用管” 很多龋齿早期根本没感觉,等疼的时候可能已经伤到牙髓。定期检查才能发现隐蔽问题。 误区2:“根管治疗后的牙齿不会坏” 虽然抽掉了牙髓,但牙齿依然可能龋坏或劈裂,做完根管好做牙冠保护。 误区3:“孕妇不能看牙” 孕期激素变化反而容易引发牙龈炎,孕中期是治疗相对的时期,但需告知医生妊娠状态。
写在后
牙齿的健康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千万别等到“疼得受不了”才重视。养成好的口腔习惯,遇到问题及时找医生处理,才能让你的牙齿陪你更久。下次牙疼时,别再只是抱怨“上火”了——牙齿发出的求救信号,值得你认真对待。
(本文由从业10年的口腔健康编辑撰写,内容参考《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指南》,旨在科学信息,具体治疗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