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科看什么?家长关心的8个问题解答
每次带孩子看牙医都像打仗?很多家长对儿童口腔科充满疑问却找不到靠谱答案。作为从业十年的医美编辑,我整理了门诊常见的8个真实问题,用直白的语言为您解惑。
一、几岁该做次口腔检查?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颗乳牙萌出后6个月内就该检查。实际门诊中发现,很多家长拖到3岁才带孩子检查,这时往往已出现龋齿。建议晚不超过2周岁,就像定期体检一样养成习惯。
二、涂氟和窝沟封闭非做不可吗?
这两项是预防龋齿的"黄金组合"。涂氟能增强牙齿抗酸能力,每年2-4次;窝沟封闭则是给牙齿"穿防护服",尤其是六龄齿完全长出后(约6-8岁)。但要注意:
- 必须由儿童牙医操作
- 牙齿表面不能有龋坏
- 完成后仍需每天认真刷牙
三、乳牙蛀了到底要不要补?
"反正要换牙"的想法害了不少孩子!乳牙龋坏会直接影响恒牙发育,还可能引发颌面部感染。门诊常见情况是:家长觉得只是小黑点,检查时却发现已经蛀到牙神经。建议发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
- 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或褐色斑点
- 孩子抗拒吃冷热食物
- 夜间无故哭闹(可能牙痛)
四、孩子刷牙总应付怎么办?
试试这些门诊验证有效的方法:
- 购买3分钟沙漏,刷牙时倒置计时
- 让孩子给玩具娃娃"刷牙"培养感
- 使用含染色剂的牙菌斑显示剂
- 定期更换孩子喜欢的牙刷款式
记住:8岁前家长必须补刷,孩子自己很难刷干净后牙。
五、牙缝大是不是需要矫正?
其实乳牙期牙缝大是好事!这意味着恒牙有足够生长空间。需要警惕的反而是牙齿排列过于紧密。真正需要干预的情况包括:
- 地包天(下牙覆盖上牙)
- 深覆合(上前牙覆盖下牙超过1/3)
- 外伤导致牙齿移位
佳矫正评估时间是7-8岁,但具体情况要由正畸医生判断。
六、看牙时孩子剧烈怎么办?
儿童牙医有特殊的沟通技巧:
- 提前适应:就诊可以先熟悉环境,不做治疗
- 游戏化表达:把牙钻说成"小蜜蜂",吸唾管说成"大象鼻子"
- 分散注意力:治疗时播放动画片或使用VR眼镜
- 适度约束:必要时使用束缚板保护孩子
家长切忌说"别怕"、"不疼"等暗示性语言,这会加重焦虑。
七、电动牙刷真的更好吗?
对儿童来说,手动牙刷正确使用同样有效。电动牙刷的优势在于:
- 自带计时功能确保刷牙时长
- 部分型号有压力感应防止用力过猛
- 趣味设计可能提高孩子刷牙兴趣
但要注意:6岁以下建议选择儿童专用声波款,避免旋转式牙刷损伤牙龈。
八、哪些零食相对不伤牙?
完全禁止零食不现实,可以这样选择:
推荐级 | 零食类型 | 食用建议 |
---|---|---|
⭐️⭐️⭐️⭐️⭐️ | 原味坚果、奶酪棒 | 饭后立即食用 |
⭐️⭐️⭐️⭐️ | 无糖酸奶、新鲜水果 | 每天1次,吃完漱口 |
⭐️⭐️⭐️ | 无夹心饼干、米饼 | 搭配牛奶/茶水 |
关键在控制食用频率,连续进食比一次吃很多更伤牙。
孩子的口腔健康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守护。建议每3-6个月带孩子做一次检查,日常使用含氟牙膏(3岁以下米粒大小,3岁以上豌豆大小),培养刷牙好习惯。若发现牙齿异常,建议选择儿童口腔科就诊,普通牙科诊所可能缺乏适合儿童的诊疗设备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