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牙髓病怎么治疗?这份通俗指南帮你远离牙疼困扰
早上喝口冰水突然牙根一颤,咬东西时某个位置隐隐发酸,夜里睡觉被一阵阵抽痛惊醒——如果你经历过这些,很可能已经遇上牙体牙髓病了。作为每天接诊上百名牙病患者的医生,我发现很多人直到疼得受不了才来就诊,往往错过佳治疗时机。今天就用直白的语言,说说这个困扰八成成年人的口腔问题该怎么解决。
牙齿内部的"警报系统"在呼救
把牙齿比作一栋房子,外层的牙釉质是坚固的瓷砖,中间牙本质相当于墙体,而里层的牙髓就是藏着电线水管的核心区。当细菌突破外墙深入髓腔,就会引发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这就是牙髓在拼命:"快帮帮我!"
常见诱因有三类:深度龋齿像墙体裂缝渗水,牙隐裂好比地基开裂,而牙齿磨损则是年久失修的外墙剥落。上周有位设计师患者,长期用门牙开瓶盖导致牙髓暴露,治疗时发现髓腔里都是血性渗出物,这种情况再拖就可能发展成根尖周炎。
治疗不是"一钻了之"的简单事
很多患者躺在牙椅上怕听到钻头声,其实现代牙髓治疗早已不是野蛮操作。目前主流治疗方案分为三步走:
1. 评估:先用显微CT确定感染范围,像地图导航般标记清创路线。我们有台德国进口的3D影像设备,能看清0.1mm的根管分支,避免传统凭手感操作的盲区。
2. 清创:采用计算机麻醉仪进行局部阻滞,进针时基本无感。清除坏死组织时会用到比头发丝还细的镍钛锉,配合次氯酸钠和EDTA溶液消毒,比老式扩髓针得多。
3. 生物修复:现在流行的是热牙胶垂直加压填充技术,像给根管穿定制防潮衣。对于缺损较大的牙齿,建议纤维桩加固后再做全瓷冠保护,就像给危房加钢结构再贴外墙砖。
这些治疗误区耽误了多少人
在诊室经常听到患者说:"牙不疼是不是就不用治?"其实牙髓神经坏死后人会暂时不痛,但细菌仍在牙槽骨。去年有位教师患者,拖到面部肿胀才就医,CT显示骨质已吸收得像蜂窝煤。
还有人迷信"杀神经会让牙齿变脆",事实是未经治疗的感染牙才会因长期炎症导致骨质酥松。规范治疗的牙齿配合适当保护,使用十年以上的比比皆是。
治疗后保养比手术更重要
做完治疗只是马拉松跑完前半程,我常给患者三个保养建议:
• 术后48小时避免咬硬物,就像骨折后需要静养。可以吃些温凉的粥类,但别用吸管吮吸以免产生负压。
• 三个月复查拍片看愈合情况,之后每年定期检查。有个坚持复查的老先生,十年前做的根管治疗今功能完好。
• 日常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特别是补牙边缘处。要注意的是,别用牙签剔牙,那就像用螺丝刀掏耳朵。
预防永远比治疗划算
后给各位算笔经济账:早期补牙可能几百元,发展到根管治疗要两三千,若需要种植牙则上万。省钱的方案是每年花200元做口腔检查,加上每天认真刷牙三分钟。
记住,牙疼不是病这句话早过时了。牙齿问题像小火苗,及时扑灭省心省钱。下次遇到冷热敏感或咬合不适,别等它发展成夜间剧痛,尽早让医生看看才明智。